《歷史的拐點·澶淵之盟》第一集五代十國飢荒
五代十國在短短的53年間發生過多次飢荒,大旱過後,漫天飛舞的蝗蟲遮天蔽日,飢餓的陰霾籠罩著整個國家。大宋建國第二年起,朝廷就派官員丈量土地,疏通河道,大搞農田水利建設。早在公元916年,契丹領袖就通過血腥的征伐征服了草原上的部落,長城的存在阻擋了契丹人的南下,直到後唐時期,這條防線終於崩潰。燕雲十六州的割讓使草原帝國的勢力伸展到長城以南。
《歷史的拐點·澶淵之盟》第二集宋遼戰爭
公元1004年秋天,遼國蕭太后率領20萬遼軍對宋朝發起了進攻。就在宋真宗的心慌意亂中,南下的遼軍向大宋的腹地迅速挺進,距離大宋首都汴梁只剩下二三百里的距離。遼軍逼近國都,大臣們異口同聲地提出他們的逃跑主張。最終宋真宗贊同議和,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,與遼訂立和約,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,故史稱“澶淵之盟”。
《歷史的拐點·澶淵之盟》第三集宋遼議和
蕭太后想以戰促和,又不想失去談判桌上的主動權,她派宋朝降將王繼忠和宋真宗接觸,王繼忠巧妙地向宋真宗傳達了遼國希望議和的信號。而宋朝這邊,宰相寇準拒絕議和,並主張作戰到底,但是宋真宗厭戰情緒強烈,他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,最終兩邊議和,結為兄弟之國,宋朝每年須向遼國納貢30萬歲幣。
《歷史的拐點·澶淵之盟》第四集泰山封禪
澶淵之盟簽訂之後,宋遼邊境換來和平,宰相寇準也聲威日上,大權獨攬,但是朝廷裡仍有人非議“澶淵之盟”。隨著時間推移,曾被宋真宗視為的豐功偉績的“澶淵之盟”也成為無法言說的隱痛。兩年後,宋真宗罷免寇準,為了洗刷恥辱,王欽若建議宋真宗進行泰山封禪。